8/13《經濟日報》國旅大爆發的美麗與哀愁

2020-08-13
《經濟日報》/名家觀點

新冠肺炎病毒來勢洶洶,雖然台灣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,但全球確診病例數量與速度持續攀升、態勢益發嚴峻,若干上波疫情略見趨緩的國家/地區,也陸續出現第二波疫情再起的徵兆;也因此,政府的紓困方案一路追加到了第三版,其中要角自然少不了,因邊境封鎖而頓失大量國際旅客的觀光旅遊業者。


不過,根據觀光局資料顯示,2019年來台觀光的國際旅客人數近1,200萬人次,改寫歷史新高紀錄,但仍低於同年台灣人出國觀光的1,700萬人次。也就是說,縱使國際觀光客來不了,但喜愛旅遊的台灣人也出不去,這一加一減之間,再加上政府一波波的補貼政策,某種程度可以顯示,台灣觀光旅遊商機並沒有明顯消失,只是業者的服務對象從外國人變成了台灣人。


面對這來得又急又快的龐大商機,其後續影響到底是好?是壞?

欣慰的是,在這世紀大疫恣意蔓延的當下,國旅還能擁有顯著的動能與機遇,相較於世界其他角落,台灣確實是得天獨厚的應許之地;但其隱憂則是,正因為「報復性出遊」的商機過於巨大,國旅趁疫情之便沉澱、思索、投入永續轉型的契機,有可能因此稍縱即逝。


持平而論,台灣的觀光條件出類拔萃,如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,超過3,000公尺以上的群山林立、遼闊多變的海岸風情、煙霧繚繞的地熱景緻…,這些叫人不禁讚嘆造物主神奇的鬼斧神工,都無須耗費漫長車程就能擁有;還有融合東西方文化、獨樹一幟的台式人文底蘊,搭配熱情友善的海洋子民天性,相信足以讓國內、外觀光客,都充分感受到賓至如歸、回味再三的旅遊體驗。


換言之,台灣成為觀光大國的潛力無窮,理應可以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國際旅客,甚至讓多數國人情願捨遠求近、留在台灣觀光。但我們真是觀光大國嗎?或說正往觀光大國的方向前進嗎?


筆者以為答案很清楚。以「老街」為名的古樸街廓不知凡幾,但所販賣的雜貨、餐飲、紀念品,幾乎如出一轍,消費者其實很難分辨今天逛的「老街」,跟前兩天逛的「老街」,到底有何不同?大小城鎮都有規模不等的「觀光夜市」,但夜市裡的攤商、服務與娛樂活動,似乎也不見任何與在地連結的巧思妙想,今天的夜市感覺與前幾晚的夜市,並無二致、差異不大。


如何讓台灣正常發揮所蘊藏的無限魅力?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細究這塊土地的前世今生,並聚焦發展出獨一無二的在地未來。

「觀光」的本質,其實是一次又一次的文化體驗。文化本身類似一種有機體,藉由長時間的居民活動與發展過程,不斷積累並持續演化,只要能透過匠心獨運的串連、充實與行銷,每一次都可以提供造訪者全新的悸動與滿足,從而讓旅人們一而再、再而三,不斷舊地重遊、品評新滋味。


說起來很玄,卻屢試不爽。信筆至此,不得不推薦風尚旅行社總經理游智維的最新力作-《鄉下創業學》,名為創業,實為一個個以空間為經、以時間為緯,再輔以在地特有文化,層層疊疊交織出充滿人味的創生旅遊商機。


若從這個角度出發,結合台灣文史的單點精緻體驗,並持續與在地居民共好前進的究極之旅,也許值得有志於成就台灣觀光事業的相關組織深思,也期待國旅大爆發之後,我們可以走向真正細水長流、後韻無盡的永續觀光。

回到上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