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/14《工商時報 名家論壇》攜手共創臺灣「零飢餓」

2022-07-14
《工商時報》/名家評論

時光如流,變動頻仍的2022年轉瞬過了一半,相信不少人都對今年以來的各種黑天鵝、灰犀牛等事件印象深刻。雖然台灣在IMF報告中,以59,398美元的購買力平價人均GDP排名全球第15,但至今仍然有許多因故無法適用社會安全網的邊緣戶,連日常溫飽的基本生活需求都難以滿足。

也因此,農委會於上月初正式啟動「零飢餓」計畫,宣布開賣幸福平價便當,積極落實聯合國「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;筆者十分榮幸應邀參與記者會,會後並積極響應、偕同公司同仁捐贈6萬個便當,希望協助政府早日達成「零飢餓」目標。

「永續發展目標」,是聯合國成員於2015年盤點「千禧發展目標」(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, MDGs)時,為因應風起雲湧的CSR(社會企業責任)、ESG(環境-社會-治理)趨勢,決定將MDGs轉化為SDGs,並約定於2030年再度檢視。

永續發展目標共含有17大核心項目,並分為169項細項目標、230項指標,指引全球政府、企業與民眾共同努力、邁向永續未來。「消除飢餓」(ZERO HUNGER)便是僅次於「終結貧窮」(NO POVERTY)之後的第二項,聚焦於改善營養問題,確保糧食安全、消除飢餓、促進永續農業等。

再加上,立法院今年4月通過「食農教育法」,賦予食農教育正式的法源依據與相關預算,象徵未來將以全民力量支持在地農產,相關推動方針包含:支持認同在地農業、培養均衡飲食觀念、珍惜食物減少浪費、傳承與創新飲食文化、深化飲食連結農業、地產地消永續農業等六大核心,除了農委會,教育、文化、原住民族等多個部會也都需共同參與執行。

其中,第九條要求政府:「致力於全體國民取得價格穩定、安全、營養且足夠之糧食」,特別是在這個受到地緣政治影響、萬物皆漲的時期,相信「零飢餓」計畫對許多飽受衝擊的弱勢族群來說,可說是周人之急、扶人之危的及時雨。

同時,筆者也協請多年來投入社區營造的「社區一家」團隊,結合農委會「零飢餓」計畫,擴大供應幸福餐盒的範圍與量能,積極照顧社區、鄰近高齡者與弱勢家庭的居家飲食。

如果可行,我們也希望鼓勵更多地方團體、商家或小農,共同為鄰近社區提供在地優良食材;並盡可能號召企業協力認養或贊助不同地區或鄉鎮,以達到有效消除飢餓、照顧弱勢族群、推動永續農業、平衡各地發展,還能縮短食物碳足跡、營造台灣遍地生生不息的多贏局面。

「零飢餓」,看似一個需要政府、企業、非營組織等各種單位通力合作的全球性議題,事實上可以與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。你、我可以不用是政府官員、不用是特定企業成員、也不用是農業從業人員,但我們都可以從自家的飯桌開始消除飢餓。

例如愛物惜食、避免浪費,購買賣相不佳但品質良好的NG食材,盡量選購符合公平交易的在地當季食材,甚至將多餘食物捐給食物銀行等共享機構等;若是行有餘力,也可以捐款支持致力解決飢餓的公益團體,或是投入相關志工活動,像是非營利組織「人生百味」的志工計畫「石頭湯」,邀請街友一起吃飯,共同書寫一段都市「剩食傳說」。

「沒有人是局外人」,人人都能以具體行動回應SDGs,讓我們攜手成為讓地球永續、物種永續、文明永續的「改變推手」(Change Makers)之一。

回到上方